从中国自行车博物馆出发——“一带一路”国家
发表时间:2025年10月28日浏览量:
10月26日,2025“一带一路”国家使者中国自行车系列赛(河北霸州站)成功举办。本次赛事由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中国自行车协会主办,廊坊市体育局、霸州市人民政府、北京内外圈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
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俊彦,霸州市委书记刘跃,市长陈海强,河北省体育局自行车运动中心主任谢晓斌,国家体育总局自行车击剑运动管理中心业务发展部副主任彭海波 市政府领导出席开幕式并发布比赛命令。来自 19 个国家的外交官,mgA fo来自中国的王友、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骑行者、自行车爱好者以及近600名家庭骑手齐聚霸州,用速度与激情点燃这座城市的自行车运动。
2025年“一带一路”国家使者中国自行车系列赛(河北霸州站)共设4个组别,分别是中国组、男子公路组、女子公路组、大众组。设立多个小组,以实现活动年龄和性别的广泛覆盖和深度长期参与。
男子公路队在踢腿比赛中领先。比赛为快车道赛,不断上演精彩的突围与追击戏。最终,张伟毅在冲刺赛段站了出来,获得冠军,石宽和张春浩分别获得亚军和季军。女子公路赛,张君兰获得冠军。单江娜、张晓明获得亚军、季军——向上。厄瓜多尔驻华使馆商东辉、白俄罗斯高银丽、厄瓜多尔驻华使馆天使荣获特使组前三名。
本次活动从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一座收藏百年自行车演变历史的殿堂开始。不仅奠定了霸州在自行车文化上的独特地位,也为今天激烈的赛事写下了辉煌的注脚。 10月25日,驻华使节集体参观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作为全球规模最大、藏品最丰富的自行车主题博物馆,该博物馆以完整的藏品体系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给来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观期间,巴基斯坦顾问苏米尔时常在琳琅满目的展品前驻足表示:“中国自行车博物馆丰富的藏品让人大开眼界,从早期的木轮到经典的‘尔巴达坂’,再到各种精致的现代自行车。“展出的400多款自行车就像一部三维工业史诗,给我一种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这次参观不仅让我回顾了自行车的发展历史,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时代记忆。”
此次访问有力促进了人文交流。通过自行车这一普遍的文化象征,驻华使节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在特殊保护和遗产方面所做的杰出努力,清晰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在中国自行车博物馆广场,霸州当地知名企业和活动赞助商配合活动开展了自行车嘉年华互动活动。此外,现场还举办了自行车选手参与度最高的自行车电子竞技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参与观看。竞赛。
霸州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地处京津雄金三角腹地。它不仅是燕赵雄伟秀丽的风景,更是承载着千年运河的历史。深秋,一场集竞技与探索于一体的自行车告别节在霸州正式拉开帷幕。运动员使用轮胎来测量地形的厚度。他们可以沿着金黄树叶映衬的生态廊道飞翔,在秋日的空气中感受运动的刺激。还可以沿着宋辽古战道的痕迹,漫步胜芳古镇。他们可以在温暖的灯笼之初的非遗市场和学者聚会中触摸历史文脉,在巴州的秋色美景深处聆听时代的回声。从“飞观”到“深度沉浸”,霸州采用“赛事+文旅”的创新模式,将每场赛道都变成一次发现之旅,让体育精神与地域舞蹈融为一体,描绘出京津冀体育旅游产业的美好新画卷。
当飞驰的车轮遇上绚丽的秋色,当运动的精神与诗意的金秋相结合,这场沉浸式赛事掀起了“霸州旅行带竞技”的新潮流——从休闲旅行到五种感官的沉浸式体验,让每位参赛者在比赛中感受“京南明珠”的生态之美,触摸深秋红叶中的质感。体育与旅游融合的创新实践,正在为巴州文化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本次大赛首次汇聚了霸州市科技、文化、商业等领域的人才代表,o 同场竞技,为赛事注入跨界创新动力,搭建人才交流合作立体平台。骑行途中,大家感受到了雄安新区协同发展的生机勃勃的脉搏,邂逅了快车上的京津冀产业创新伙伴,体验了这座城市的精细化服务和完善的后勤保障。明确展示了巴州“筑巢引才、聚才称城”的人才培养理念,展示了靖南新城的人才磁石效应和创新创业精神。
成功举办“一带一路”国家使者中国自行车系列赛(河北·霸州站)不仅圆了自行车爱好者的竞技梦想,也为霸州经济文化发展增添了一张充满活力的新名片。
作为2025年“一带一路”国家峰会的最后一站中国自行车使者系列赛,巴州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底蕴,将千年古镇风貌与现代城市景观有机融合。赛事通过“体育+文旅+经贸”立体强化,成功打造对外开放新窗口,为地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未来,霸州市将深化实施“四市四区”发展战略,重点推进:利用5G、AR技术提升赛事体验。巴州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快从“北京卫星城市”向“国际体育文化中心城市”转型升级,以体育为媒介,谱写新时代对外开放的绚丽华章。
WS68FDCB96A310C4DEEA5EE3A2
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510/26/ws68fdcb96a310c4deea5ee3a2.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版权归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