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十月,空气中弥漫着稻香。 “2025石笋古岩与喀斯特过程研讨会”10月12日在被誉为“世界水稻文化摇篮”的江西省万年县开幕。
本次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居环境学院、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万年县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上饶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会议以“气候变化与喀斯特过程——新技术、新指标、新发现”为主题,重点切入石笋演化、重建季风多尺度演化、气候指标意义等话题。重点为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环保发展提供稳定的历史参考和科学依据w碳。
万年县不仅以被誉为“中国稻作文明曙光”的仙人洞—道同环遗址而闻名,而且还拥有喀斯特地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神农宫。洞内的石笋是文石和方解石的组合体,含铀量高,生长迅速。它们被称为“地球档案”,为高分辨率古气候重建提供了重要载体。近年来,以张海伟教授团队为代表的研究人员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的成果,实现了前一万年的重建,并在《Advanced Science》、《PNA Advance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揭示了距今4400年左右的强烈旱涝事件很可能是良渚文化。
本次研讨会不仅仅是一次展示我国在石笋与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所做的重要事情的学术盛会,也是一次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促进区域科技、文化、生态、经济发展的演讲。这进一步擦亮了千年“世界稻源”的文化名片,助力上饶发展“生态建设文明”,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贡献新智慧。
中国日报江西记者站赵汝南|刘存肯
WS68ec56C0A310C4DEEA5EBF76
https://jx.chinadaily.com.cn/a/202510/13/ws68ec56c0a310c4deea5ebf76.html
版权保护:本网站已发表的内容版权(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信息等)属于中国日报网(中国日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使用。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同意和许可,禁止转载和使用。向中国日报提交评论:
[email protected]